雷速体育

图片

首页>委员风采

闵庆文:行走的守望者

2020-06-09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闵庆文:

雷速体育: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旅游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心路·心语

■农民心境

“插秧很累,直起腰来时,很想喊两嗓子。”早年的农村生活,闵庆文至今历历在目,也为他谈论起当下农村的一些现象时,增添了身在其中的生活视角。“现在很多人都说农村没有人种地了,关键是如何种地。让年轻人回到以前,用他们父辈的方式去种地是不现实的。”

■天然

闵庆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几乎全白的头发,和常年日晒出来的黝黑肤色,都天然得未加任何粉饰。

■新解

在与人交流中,闵庆文时不时能对一些常规事务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解。听着他丝丝入扣的阐释,常常想到人和人之间所谓的鸿沟差异,更多是从这点滴之间的思想认识差别而来。

每年的6月5-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民间也称这个耕种忙碌的节气为“忙种”。这时节,正是南方水稻插秧与北方小麦收割之时。

“插秧很累,直起腰来时,很想喊两嗓子。”早年的农村生活,闵庆文至今历历在目,也为他谈论起当下农村的一些现象时,增添了身在其中的生活视角,“现在很多人都说农村没有人种地了,关键是如何种地。现在再让年轻人回到以前,用他们父辈的方式去种地是不现实的。”

调查是发言的底气。闵庆文对很多农村问题的认知,都来自他行走各地的田野调查。自从2005年结缘农业文化遗产之后,闵庆文更是常年出差,赶巧时,一个月里甚至会有20多天回不了家。

中国是农业大国和农业古国,先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并不断发展了堪称完美的传统农耕技术,基本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这些充满了生态智慧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今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遍布于大江南北的农业文化遗产,大多地处偏远。也正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才使得那些历经数千甚至上万年的传统物种之源、农耕技术、乡村文化和生态与文化景观得以较好保留。这位已经将农业文化遗产视为后半生事业的科学家,常常带着他的团队跋山涉水,深入乡野,宣传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与当地政府和农民坐在一起探讨保护和发展的途径。

活鱼还要水中看。所以,闵庆文总说:“对农业文化遗产,原貌式的保存并不可取,也不现实;生产性保护不会过时,才有意义。”

年华与华发

闵庆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几乎全白的头发,和常年日晒出来的黝黑肤色,都天然得未加任何粉饰。

回想起2005年第一次参加农业文化遗产国际会议时的情形,“那时头发还是黑的,现在全白了”。闵庆文记忆清晰。2005年,在闵庆文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

统成为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时,全世界共有6个国家的5种传统农业生产系统被列入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华发见证了闵庆文的人生岁月,也见证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进阶。为应对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耕技术与文化丧失等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

当时浙江青田县的一位副县长曾咨询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国外是怎样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些什么经验?”对方摊开双手:“不知道,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成功的经验。”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国与世界各国几乎都是从零起步。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经过15年的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经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截至目前,已有22个国家的59个项目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处于领跑地位,不仅以15个项目位居各国首位,而且还率先开展了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并对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制和保护与发展途径进行了有益探索。有专家评价,“在所有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国家中,中国走在最前列。中国的经验对于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闵庆文最感自豪的是,他全程参与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项目执行期,作为GIAHS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项目办公室主任,闵庆文牵头完成了中国第一个保护试点方案并负责了中国试点工作。在项目转型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常规性工作后,闵庆文又当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科学委员会主席。他牵头负责了几乎所有中国项目的申报工作。正因为其突出成绩,2013年闵庆文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他是获得该奖项的唯一一人。

“我天资一般,基础一般般,英语也是大学才开始从ABC学起。”也许支持闵庆文一直前行的正是如勤劳农民一般虔诚的信念:“沿着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新解先生

在与人交流中,闵庆文时不时能对一些常规事务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解。听着他丝丝入扣的阐释,常常想到人和人之间所谓的鸿沟差异,更多是从这点滴之间的思想认识差别而来。

开会这种在有些人看来作用不大的交流方式,在闵庆文这里,却是很有价值的。

“虽然阅读学术论文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但即使完成了有关研究工作,撰写一篇论文一般也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完成后从投稿到发表,也要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当我们看到一篇最新刊发的文章时,其实已经是一两年前的研究了。而在参加学术交流会时,大家分享的都是最新的观点和想法。”

与遗产地政府领导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性会议,闵庆文更是能挖掘出其间的重要性。“开会往往有书记县长及相关管理人员在场,你不仅可以听到不同的诉求,而且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向他们传输思想。平时,要想把这些人拉到一起听你讲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会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不求马上让听会者改变观念,但至少让他们知晓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如果不厌其烦地多讲讲,就能增强认同感。这对我来说就是很大的收获。”

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农业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并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闵庆文敏锐意识到发掘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按照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这在闵庆文看来,“这已经突破了一般文化遗产的概念,而是以复合性、活态性、动态性等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并蕴含着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以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极为重要的生物基因、技术基因与文化基因。”

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闵庆文跑遍了我国所有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和近一半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我思考最多的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什么关系?”对于老问题总有新注解,并不因为他多么的聪明过人,只是比别人更长时间的专注。

微观中行走

面容平静、语调温和的闵庆文,实则韧劲十足。2005年刚投身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之时,缺少经费、没有人员,不被人们理解,正是靠着不断“深耕”的韧劲,他一路走到了现在。静下来的时候,闵庆文老感觉有一股力量在推着自己,“有一种亏欠感,好像欠别人的太多。”这里面既有对家庭的亏欠,也有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还未尽到承诺的责任。

闵庆文及其团队的努力和辛劳渐渐见到了成效: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稻鱼鸭系统……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走向了世界,“最重要的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些地方的遗产保护了下来,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乡村文化得到了传承,农业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可以说,我们探索出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新路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贡献了‘中国方案’。”

虽然家乡沛县位于适宜种植水稻的微山湖边,但小时候的闵庆文却很少吃到大米,“只有两种情况能吃米饭,一是我奶奶想吃的时候,二是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为了让一家人不至于过分挨饿,闵庆文的父亲常常把大米用自行车驮到徐州卖掉,再到山东去买山芋干。

16岁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闵庆文,当时也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他的第一志愿就是农字当头的农业气象专业,一则为了确保跳出农门,二也希望为农村发展做点实事。

实在却也低调,使得无论是在政协开会,还是在学术圈交流,闵庆文都不是最热闹的那一个。他常常避开宏观的论述,更多是从微观着眼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人们在研究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以及进行国际比较时,时常基于统计资料的面上进行分析,但闵庆文更喜欢从微观角度去研究:“当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去了浙江,他会认为这是中国。而另一个人到了陕北,则会认为这是中国。两个人眼中不一样的‘中国’,势必影响他们对中国的正确判断。”讲述时,他的这个例子常常令听众会心一笑。

这些年闵庆文到处行走,“去了很多地方,怎么才能记下这些地方呢?”2009年,受到旁人启发,他开始收集所到之处的邮戳。这种打卡方式一不小心就坚持了十几年。“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到当地邮局盖戳,再贴在活页夹里,这样的活页夹我已经攒了几大本,有意思的是这些邮戳背后的故事。有一次在西藏拉萨达孜,闵庆文去邮局的时候人家已经下班了。听说他从北京来,工作人员立马帮他开门去盖戳,待遇特殊的原因很简单:北京对口支援拉萨。

这让人想起闵庆文讲过的一种现象,在他生活过的农村常常可以见到:“一家如果要盖房子,条件没那么好、劳动力不够怎么办?村里好多家的劳动力都会来帮忙,打地基、建梁柱、砌墙、上房梁……今年你家盖,明年我家盖,人多力量大。”乡土乡情,延绵不绝。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雷速体育: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雷速体育: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