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速体育

图片

首页>书画京昆

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简版)

2022-08-0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是雷速体育:书画室组织书画室委员开展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理论成果。

《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站在“两个大局”高度,从实践与学理上分析探索新时代中国雕塑传承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研究思考热点问题与前瞻性战略问题,着力于回答中国雕塑的“时代之问”。本刊编发《报告》简版,以飨读者。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以来,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一系列188比分直播: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后,美术界信心倍增,创作方向明确,涌现出大批精品力作。

雕塑《旗帜》,立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

中国雕塑界紧跟时代步伐,取得了开拓性成就。其丰富的审美内涵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当代文化。以雕塑为载体开展的中外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雕塑作品不断走向国际、落户他乡,成为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新亮点,一件件优秀的作品向世界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

人民是时代的“雕塑者”。新时代的雕塑艺术工作者在人民生活的源头活水中获得灵感,紧贴时代脉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用作品成为构建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自身优势。

新时代雕塑有着深厚的文脉传承:一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二是传统雕塑风神,三是其他优秀文化艺术资源。前二者,是中国雕塑的伟大传统,有“魂”有“体”,透现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后者,是新时代雕塑家对中外艺术关系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是一种基于深度理论认知的审美自觉和主动性文化创造。在其发展中,形成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雕塑已超越原有定义,从专业角度,与日渐崛起的大国形象和当代文化融为一体;二、雕塑家们已自觉将弘扬民族精神和拓展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创作追求,用作品诠释新时代精神。

“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分为十章,除引言外,包括新时代中国主题性雕塑、新时代中国人物雕塑、新时代中国城市雕塑、新时代中国民间雕塑、新时代中国写意雕塑、新时代中国雕塑的教育提升、新时代中国雕塑的国际拓展、新时代中国雕塑的理论建设新时代中国雕塑的展望。课题梳理了新时期雕塑创作表现出的新特点:艺术精神和形式表现方面的民族化追求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作品价值判断的普适标准;课题揭示了“中国雕塑”逐渐成为一个定义清晰、内容完备的文化概念,这是近百年来,数代雕塑家梦寐以求的理想,并提出要让优秀雕塑作品成为构筑中国话语体系和铸造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彰显雕塑在文化传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优秀的雕塑作品成为新时代的助推器、传播中国声音的发声器。

新时代中国主题性雕塑

新时代以来,广大雕塑家们通过对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历程的表现,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刻画,为民族复兴而振奋力量。尤其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以发展的眼光回顾、前瞻,创造耸立于世界的精神纪念碑。他们围绕主题性雕塑展开新的探索,在历史反思、价值判断、内容提炼、审美观念、形式构成、体量对比、表现手法、空间营建、材料运用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以及重点院校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推出一批主题性雕塑精品。譬如,在第十三届雷速体育:美术作品展(2019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1年至2016年)、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2017年至2021年)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雕塑中,主题性雕塑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章从题材深化与形式创新两方面展开:“题材深化”分为传统题材的承续、新题材的开拓、重大题材的深化;“形式创新”包含具象雕塑、抽象雕塑、写意雕塑以及其他雕塑形式的创新。

本章以具体案例讨论新时代主题雕塑中表现中华文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文明成果,以及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代表作品;讨论表现党的百年征程,以及建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新时代内容的代表作品,完成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长征、抗战、建立新中国、抗美援朝等题材作品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新时代的主题性雕塑创作,应加强中国精神的凝练与彰显,探索更为广阔的创作主题。无论是对于民族伟大复兴的赞美、民族力量的凝聚、英雄楷模的歌颂,还是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都要兼具历史意识与当代思维,筑牢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底色,力求历史性突破,表现“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想进发。

新时代中国人物雕塑

新时代以来,人物雕塑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进一步回归大传统及“五四”以来形成的新传统,在创作研究过程中展开深度本土性重构,并呈现出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新面貌。

本章由两部分构成,即题材深化与形式创新。题材深化部分包括红色革命题材的回归与突破、历史人文题材的复兴与繁荣、民族文化题材的守持与探索。形式创新部分包括人物雕塑的国际化、人物雕塑的本土化、人物雕塑的数字化等。

本章从“红色主题”“历史题材”和“民族题材”三个视角,围绕时代精神的主题和民族精神的重构等热点话题,讨论了全球化语境下人物雕塑艺术语言的时代要求和本体思考,力求展现新时代人物“真、善、美”的文化基因。特别是在创作对象的选择上,凝固民族精神的历史先贤、革命领袖和劳动模范,逐渐成为主角。这些被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和中华的符号,更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的国家名片。

新时代人物雕塑创作,强调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当代文化。雕塑家则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更凸显形式的表现性,手法更为多变,风格更为多样,采取多情节并置等拓展雕塑语言的方式强化文化的深厚感和历史的纵深感。如在第十三届雷速体育:美术作品展(2019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1年至2016年)、首届雷速体育:雕塑艺术大展、民族大团结——雷速体育:雕塑艺术作品展中,都能找到例证。香山革命纪念馆展陈雕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雕塑等,也属于代表性作品。

新时代人物雕塑应当进一步强化作品的“人民性”,不仅要表现广义上人的价值与时代风貌,更要突出对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的塑造与讴歌,深入刻画人物内在的精神和气质,以高超的艺术表现与深刻的感人形象,铸造时代丰碑。

新时代中国城市雕塑

中国城市雕塑在新时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积极回应国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所承载的城市服务功能与文化使命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态势,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融入城乡建设,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本章论述了新时代城市雕塑的发展概况:一、在重大历史节点构筑主题美术创作,塑造国家民族历史记忆;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使者”承担对外文化交流任务;三、提升城市交通空间品质,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和文化展示机会;四、融入城市公共设施,提升场域文化空间品质;五、走向法规建设与系统规划,服务城乡建设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最后,以翔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以首都北京为样本,揭示目前中国城市雕塑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指出未来发展路向。

但新时代中国城市雕塑迫切需要法规建设与系统规划,积极开展法规和制度上的统筹管理。首先,制定城市雕塑行业雷速体育:性的法规和行业标准,健全组织机构,实施“规划先行”。其次,严格评审制度,对于重要或特殊题材和重要场所、节点的雕塑,要建立规划报批、评审机制,建立分级评比制度和淘汰机制。再者,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要由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文化部门把关城市雕塑的思想、文化、精神内涵。

新时代中国城市雕塑不仅仅是“城市”空间和“雕塑”艺术的简单叠加,更要自我突破,创新发展,成为塑造城市文化灵魂的有效途径,乃至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广泛的人民性、公共性的基础上,以城市雕塑的艺术语言,向世界展现美好的中国形象。

新时代中国民间雕塑

民间雕塑作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蕴藏着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精髓,承载着地域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信息,是反映社会观念和民间思想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民间雕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工匠精神”,融合当代审美和艺术表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

本章紧密围绕题材深化与形式创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的转变、中国民间雕塑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之路两方面展开,旨在将成果融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中,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民间雕塑艺术蕴含了精湛的技艺,素有“国之瑰宝”的美称。在民间雕塑制作过程中,要从审美需求和社会功用出发,在审美意识和社会价值的要求下,激发艺人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确保雕塑艺术在神、形、气、韵等要素上达到完美契合,即通过形之韵味、态之儒雅,以追求形神兼备的韵律感,彰显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兼容并蓄的艺术创意。新时代的民间雕塑应重视将传统中国元素在造型方式、色彩含义、创作风格等多维度与时代审美诉求相适应,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注入现代审美情趣的表达之中,重视培养民间美术传承人,通过学校设立特色专业、搭建产业平台、确立产业品牌等渠道,使自身在增加城乡居民就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新时代要把发展民间雕塑作为构建与巩固中华民族基础审美的战略推行,兼顾市场需求,坚持守正创新,运用现代生产方式,通过“核心产品”强调“意”的延伸,最终达到“神”的传承。

新时代中国写意雕塑

本章从理论上探讨“写意雕塑”如何成为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代结合,完成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杰出范例。一方面,阐述了写意雕塑使近百年中国雕塑在民族化过程中终于接连起自身文脉;另一方面,表达了新时代写意雕塑向世界所发出的中国文化与艺术审美的时代之声。

本章由三部分构成:第一,讨论写意雕塑的内涵;第二,讨论新时代写意雕塑内涵的深化,并从“凸显时代性”“突出普遍性”“持续推进转化”和“题材拓展”四个方面深入;第三,讨论新时代写意雕塑的形式创新问题。

本章分析了写意雕塑所具有的夸张的意象形态、凹凸隐显的形体质感和瞬间性神态捕捉三大特征。进而,分析进入新时代后,写意雕塑为何发展出“现代写意雕塑”的概念以凸显其时代性、现代性特征。通过对概念内涵的细化、拓展,写意雕塑将成为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学术概念,不仅可以解释中国雕塑现象,也可以解释世界雕塑现象。本章还提出,新时代涌现的表现革命历史、经济建设、扶贫脱贫、抗疫环保、民族团结等写意雕塑作品,在题材上越来越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审美表达也愈发“接地气”。其“因势生形,因形生意”的造型理念则推动了形式创新,实现形势、动势、气势的统一。最后,总结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写意雕塑持续推进三大转化,即:由物质世界向视觉形式的转化、由古代文化艺术形态向现代文化艺术形态的转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转化和互为渗化。

写意雕塑是在全球化时代基于东西方文化对话中相互转化与互为渗化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结晶,其不仅是风格学与方法论,更是价值观和文化观。新时代的写意雕塑应进一步将自身置于世界雕塑现代性体系之中,以实现自我体系的构建完善,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在新阶段的重要成果。

新时代中国雕塑的教育提升

立足新时代,回望新中国雕塑教育,可清晰看到三条线索的并行发展:其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雕塑教学,主要受到以法国学院雕塑为代表的欧洲古典雕塑教学体系的影响;其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雕塑家受国家委派前往苏联学习创作及教学,同时期,国家还从苏联引进专家来国内授课,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教学与创作的主体;其三,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持续滋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弘扬中国文化,融传统于现代艺术创作,建构中国雕塑体系,“写意雕塑”理论应时而生,并以大量作品而阐发其文化意义,现已成为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研究方向。

新时代以来,中国雕塑教育在充分尊重教学规律和已有教学传统的前提下,将正确、坚定的政治站位作为收获丰硕成果的根本保障。教学实操层面,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两个重要问题展开,重视教师的从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发挥教师对学生艺术实践产生的关键影响。

本章由七部分构成:一、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深化人才培养价值认知;二、发展雕塑学科素养,推进社会美育;三、加快雕塑学科发展框架的优化,建立教学批评体系;四、注重教学辅助资源体系的提升与“学—研—工”体系建设;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完善基础课程建设;六、艺术与科学融合交叉的学科前沿探索;七、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本章围绕“新时代的语境”“优秀文化的传承”和“雕塑教育的全面发展”三大主题展开论述。首先,强调新时代中国雕塑教育要把握好发展契机;其次,进一步运用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并在教学过程中活化;第三,中国雕塑教育工作者应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审视、拓展雕塑教育塑泥、塑人的空间。

新时代中国雕塑的国际拓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造独特的雕塑语言去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让大写的“中国人”立于世界;如何通过塑造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人物形象,让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民族形象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已成为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热点议题。

本章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展览促交流,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二是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实现文明对话互鉴;三是雕塑立海外,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

本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雕塑国际拓展系统规划和部署的典型案例,初步总结了中国雕塑“走出去”和世界优秀雕塑“请进来”的实施方案。第一,整合资源、把握重点、体现特点、突出亮点,充分发挥组织创作优势和精品作用。如在“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等系列对外交流展览项目中,以雕塑艺术为主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当代创新。第二,推动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机制建设,搭建务实的合作平台,组织“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等机制开展相关配套活动,以保障长期持续的有效性。第三,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如《马克思》雕塑永立马克思家乡德国特里尔,《百年丰碑》雕塑在法国蒙达尔纪市火车站广场永久安放等,摸索、总结、推广“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模式、新方法。

新时代中国雕塑的国际拓展,要找准时间与空间、地域与世界的交汇点,有针对性地把握时机进行平和对话与交流,让饱含中国时代精神的雕塑立于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力。

展望未来,新时代中国雕塑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继续加强对话,促进往来:第一,相互办展,用经典作品增进相互了解与相互尊重;第二,举办研讨会,让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形成共识;第三,增加学术人员之间的互访与学习;第四,开展云上交流,使之常态化;第五,待疫情稳定后,互派各国雕塑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第六,对各自的文化经典、雕塑艺术的文化内核进行翻译,并扩大传播。

新时代中国雕塑的理论建设

新时代以来,中国雕塑的理论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雕塑的现象与本质进行研究并予以理论总结,让发展了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发挥理论成果在艺术创作和中国精神传播的国际影响。就整体而言,新时代中国雕塑的理论建设做到了围绕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四个坚持”:第一,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第四,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因此,能够直面现实问题,破解理论难题,并结出一系列雕塑理论成果。

2018年8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百年雕塑研究》的立项,《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中国当代雕塑史》等著作的出版,《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等论文的发表,“写意雕塑与中国文化——雷速体育:雕塑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研讨会的举办,标志着新时代中国雕塑理论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本章由雕塑理论与新时代文艺理论、雕塑理论的整体构建、新时代中国雕塑的研究拓展(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写意雕塑研究与发展)、新时代中国雕塑理论代表性成果述评四个方面组成,较为系统地呈现出新时代中国雕塑的理论建设面貌。

中国雕塑家与理论家们,应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在理论高度、研究力度、思考深度与探索广度上不断突破,凸显中国新时代文化的价值。

新时代中国雕塑的展望

中国雕塑的未来规划,和中国社会的持续繁荣发展密不可分。

展望新时代中国雕塑的发展,仍具有较多领域需进一步探索,不少主题需进一步发掘,也有较多方法需进一步尝试。

受惠于新时代的有益环境与有利条件,中国雕塑界将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持续深化在主题性雕塑、人物雕塑、城市雕塑、民间雕塑、写意雕塑、雕塑教育、雕塑国际拓展、雕塑理论建设等领域的探索性实践与创造性研究,相互促进,积极奋进,开拓新领域、接受新挑战。

新时代的中国雕塑将在表现题材和内容上关注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在总结历史、反思历史、表现历史中锤炼深厚坚实的雕塑艺术语言;重视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在时代变革、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以鲜活的、富有生命创造力的艺术形式表现新时代;着力于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国梦理想追求的表现;倾情讴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新时代,中国雕塑界将在与世界充分对话的过程中,在东西方文化的有机交流中,以广博精深的文化厚度、独特鲜明的艺术语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作品,形成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精神的国际艺术品牌,成为人类和平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成果。

根据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将探索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雕塑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培养优秀雕塑人才,创新理论和实践,由“高原”迈上“高峰”,为人类文明增添新的价值。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雷速体育: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雷速体育: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